家長看得見的融合教育成效~
彰化大西非營利幼兒園
專案團隊提供|日期:111年2月15日
大西非營利幼兒園在母會樂說多元專業服務發展協會的早療背景下,有非常高比例的幼生是特殊生,大西園以融合教育的方式讓一般生與特殊生在同樣的環境學習。本文訪談大西園家長,以了解在非營利幼兒園中,一般生與特殊生家長對於融合教育的看法。
本篇文章訪談的對象包含四位學生家長:一般生家長小宇媽(化名)及小奐媽(化名)、特殊生家長小新媽(化名)及小優媽(化名)。透過四位家長的經驗分享,了解大西非營利幼兒園如何順利推展融合教育。
小新是一名有發展遲緩情形的幼兒,領有輕度障礙手冊。小新媽媽說,他一開始想讓小新讀私幼的幼幼班,但小新被私幼「退貨」很多次。有的私幼擔心校園內有死角,不利於照顧特殊生;有的則說不想再增加特殊生的人數,因此不願意收小新,光是尋找願意收托的幼兒園就花費不少心力。
除了尋找幼兒園,得到專業早療服務也是特殊生的需求之一。小優是一名唐寶寶,小優媽曾為了送小優去做早療,專程跑到台中去,但現在小優可以在大西非營利幼兒園獲得足夠的資源,小優媽也不需要總是送小優去各個不同機構以獲得早療服務。
小優媽媽覺得,雖然唐寶寶小優在發展上無法跟上其他小朋友,但團體生活會提供小優不同的刺激,成為他學習動機的來源。因為小優在幼兒園會看到許多小朋友自己溜滑梯、盪鞦韆,讓他從原本依賴媽媽牽著手溜滑梯,現在則會想要嘗試自己完成這件事,也會在完成時感到很有成就感。
小優的成長不僅在大肌肉發展上,也包括口語能力的進步。剛進入大西非營利幼兒園上學時,小優還只能使用疊字,但在團體互動中,他開始可以叫出同學的名字,對於幼兒口語能力上的成長,讓小優媽感到非常開心。
同樣是特殊生家長的小新媽也很滿意大西非營利幼兒園的融合教育。他認為,學校其實是社會縮影,在融合教育環境中,小新更能知道怎麼跟其他人互動。
一般生家長小奐媽說,小奐上學期間,曾發生有特殊生捏小奐,或是小奐回家之後,會模仿特殊生行為模式的事情。但在大西園老師的協助下,小奐也逐漸知道該如何尊重每一個小朋友,並以更合適的方式與大家互動。
小宇媽及小奐媽都表示,在融合教育的學習環境中,幼兒會主動幫助其他需要協助的小朋友,也會回家告訴家人自己今天做到哪些事。在日常生活上,幼兒明顯的對人有更多包容心與同理心。小奐媽說,小奐協助他人時也發現,自己享有更多可能去做想做的事情。幼兒在融合教育中,開始發現自己所擁有的部分並感到珍惜,對於幼兒而言,也是很重要的成長。
一般生家長小奐媽及特殊生家長小優媽都提及,幼兒園老師協助他們改變與幼兒的互動方式,並因此改善親子互動。小奐媽說,原先他會要求小奐很多規矩,不太會跟小奐溝通討論,但聽老師分享與幼兒互動的方法之後,他比較會跟小奐溝通,更常傾聽幼兒的想法。
小優媽則說,因為很積極的想要塞各種課程給小優的關係,一開始比較關注自己對小優的期望,而非他的感受,但後來小優媽發現,小優與老師有很高的親密度,與小優跟自己的相處狀況不同,這讓小優媽開始察覺要調整教育的方式,更多的注意幼兒的需求而非家長的期望,以及幼兒是否在有愛的環境下成長。
在大西非營利幼兒園中,安排許多特教助理員,使特殊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,就能得到足夠的協助。融合教育讓特教老師走向學生,而不是將特殊生安排在不同的學習情境,這為特殊生提供一個公平友善、享有優質教育的環境;也讓一般生在融合教育的學習場域中,學會尊重與包容,並進一步主動去協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。不論對於普通生或特殊生,融合教育都帶來一定的成長,讓幼兒能一起合作、共同學習。